(一)
2025亚锦赛团体赛,林诗栋2-3输给了伊朗年轻选手本雅明法拉吉——法拉吉去年赢了王楚钦。
客观说,这场球林诗栋打的确实不太好,反手半台没什么威胁,也没有太多直线的牵制,全场都被法拉吉一个勾手长球发下去然后拼命侧身。
这个球法拉吉用了一整场
一场球并不说明那么多东西,但是一段时间综合看来,说明的情况就更立体一些。
2025年新加坡大满贯4-2战胜梁靖崑,登顶世界第一之后,林诗栋的不完全战绩大概是这样的。
5月的多哈世乒赛,男单1/4输给了梁靖崑,男双1/4输给了林昀儒高承瑞,混双输给了大藤纱月/吉村真晴。
林诗栋世乒赛三项都没进前四的情况更特殊一点:在世乒赛从1926年到现在的近百年历史中,似乎从没有过世界排名第一但是在世锦赛中没有任何奖牌的情况。
以88年为例,世界排名只有三月和七月。世界排名90年代开始变成一年四期,之前一年只有两期,很大程度上世乒赛冠军就是之后的世界第一。我粗略的翻到了60年代,确实没注意到有世乒赛前一期世界第一没有任何奖牌的情况。
(二)
让这个情况变得复杂的,是林诗栋目前所处的位置。作为中国队现在没什么争议的前二号选手,林诗栋这半年多的成绩和传统上对中国队绝对主力成绩的刻板印象是有落差的。作为世界第一的这多半年,林诗栋在WTT比较频繁的最高级别的比赛中没有冠军不说,进入了两次决赛,只有一次输给了队友。
在林诗栋登顶世界第一之后,他的特点和习惯开始被更多人了解,很多选手也从各个角度寻找不同的方法和机会。这是一个年轻选手上来必须要突破的过程,这本身是一遍又一遍发生的事情。如果说一次比赛的成绩波动性太大,不太能公允的表现一个选手的综合水平,那么这个六个月的样本,要有说服力许多——这个成绩有不小可能性就是林诗栋目前水平的反映。
NBA里有新秀墙的说法,意思大致上是,一些很被看好的新秀在突飞猛进一段时间之后,突然数据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按照这个角度来说,是不是可以说林诗栋撞墙了?
之前也提到过,林诗栋现在似乎有一个整体的技术上的问题需要解决。过分简化的说,林诗栋现在有一个特长不够长的问题,他首先需要一个足够强的一招鲜,然后围绕这个绝对强势的点去组织他其他的技术配合。
反手就一下这个问题,这场球也有
瑞典大满贯:林诗栋差的,不止一口气
在他打的比较困难的比赛里,反手半台不能像风格类似的前辈一样完全压住对手,给对手增加了很多空间;反手压不住对手,很多时候会把上风打成均势,甚至弱势——需要远台放高球反攻。之前大家普遍认为他非常强势的反手半台,实际上没有那么强,这给他其他所有的技术环节都造成了更大的压力。
中间还尝试了一些侧身接发球,效果一般,对手给斜线直线也压不过来
(三)
年轻选手需要打磨自己的技术水平和能力,这问题本身不新鲜,新鲜的是林诗栋目前所处的位置引申出来的中国队的问题。
按照那个中国队讲了几十年的传统叙事,中国队大赛夺金一致对外分守半区。现在即便是几乎每个月都有一次的WTT高级别赛事,中国队前两号主力守不住半区已经常态化了。
强调一下,这里没有任何指责林诗栋个人的意思,每个人成长都需要自己的节奏和时间,能获得这种节奏和时间对他本人来说是好事。
这里我们姑且做个思想实验:假设中国队前两号就处在这种水平了,那会怎么样?守住半区不再是目标,而是意外之喜了,那会如何?
一个可能的答案是不怎么样。在90年代,天津世乒赛翻身仗带来的还是更大的国家荣誉感,那个年代公众渴求达到世界巅峰带来的认同。而现如今,国家所处的位置完全不同,每天都有新的地方带来新的认同。
换句话说,那个年代,更多人关注的是一个结果,是中国人站上冠军领奖台这个结果。
如果这个叙事改变了,那意味着它会被另一种叙事取代,而不是被调整。如果中国队总是第一是之前的叙事,它不太可能会变成中国队总是前三名,它会变成别的东西。
乒乓球几乎违背规律(蔡振华语)的长盛不衰将赢球夺冠几十年如一日的常态化之后,进入现在WTT时代的新观众渴求和消费的是完全不同的东西。所谓长盛不衰夺冠常态化背景里,出现了新的市场和消费模式。他们消费不再是抽象而且一成不变的冠军,变成了具体的个人和形象。
一旦市场和消费的机器找到了从背景中出现的新的形象,机制也就形成了。背景更加退居幕后,变得不再重要。这种新的市场和模式是一种更新的日常,由改变的更外围环境所带来。
传统被消解,规则被重写,因为大环境已经改变了。
农业社会里春节代表着一整年劳动的结束,大家用一整年积累的丰裕,给每年这个时间通过仪式感赋予一个具体的体验。工业社会改变了物质稀缺的大背景,春节的意义也相应分解,稀释到了一个更寡淡的文化意义上。
这就是我们所处的新的现实,这种新的现实当然也不局限于这个项目,甚至体育本身。
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两个选择:一种是不假思索的加入这个新的现实,将过去抛诸脑后,任由新的可能性冲刷,仿佛过去从未存在过;另外的人慢慢开始不合时宜,念旧,相比于现在,更喜欢故乡的风景和过去的故事,以前的人。
这两种选择无所谓对错,而且现实中,我们几乎总是同时活在这两个矛盾的选择里。